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知产速递 > 其他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知识产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日期:2020-04-21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刘娜等 浏览量:
字号:

2020年是交出脱贫攻坚“答卷”的收官之年,脱贫路上,通过创新技术专利、培育品牌商标、传承非遗文化、注册地理标志,从而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这样的知识产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在我国广袤的县域土地上蔚然成风。


商标“润泽”漫山茶田


最是人间四月天,万物长,采茶忙。眼下,正是一年春茶季,茶树已悄悄舒展了嫩叶,渐吐新芽,我国多地茶叶产区开始陆续进入春茶采摘期。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松萝山上,茶农们正在抢抓农时,采摘第一批新嫩春茶供应市场。作为国家林茶生产基地县和我国第一绿茶出口县,休宁县拥有着1200多年的制茶历史,茶叶种植与加工已成为贯穿当地文化生活的一种传统,名扬古今的“琅源松萝”“白岳黄芽”“金龙雀舌”等老字号和“松萝山”等新开发茶叶品牌,借以商标效应和品牌价值,带动着当地茶叶产业化发展,也成为茶农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作为当地本土企业,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下称松萝茶业公司)于1994年创办,已成为一家集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科研、茶具雕刻及旅游开发为一体的茶产业集团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松萝茶业公司先后与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实施产学研合作,在产品创新、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产品和品牌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松萝茶业公司共拥有“松萝山”“王光熙”等注册商标10件,其中境外商标4件;产品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及亚、欧、美、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典型龙头企业荣誉。


“公司用董事长的名字‘王光熙’在国内进行商标注册,用‘Fine songluo tea’在境外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旨在用人格担保,逐步增强国内外自主品牌销售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公司在阿尔及利亚、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等都拥有自有品牌出口权。”松萝茶业公司负责人王光熙介绍,近年来,通过节会宣传、以文助茶、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互动等模式,推广自主品牌,公司旗下还建设了松萝茶文化博物馆和国家AAA景区松萝茶博园;同时,先后入驻了京东商城、淘宝、本来生活、顺丰优选等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开通了天猫商城、阿里巴巴、亚马逊等自有品牌旗舰店,品牌旗舰店和经销店开设规模达120家,品牌活力日益彰显。


商标赋能,品牌富农。同是以茶为生,茶企发展与茶农农务作业密不可分。为带动当地茶农增产增收,彰显品牌背后的经济效益,发挥社会责任意识,近年来松萝茶业公司逐渐组织成立万亩高效生态茶园基地,并在茶园基地基础上,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无偿提供生物农药、免费供应有机肥和无性系良种茶苗等生产扶持和订单化收购方式,返利和以同等质量高于市场价格的5%与茶农签订订单,确保按时、按质、按量收购基地茶农所产茶叶,直接让利于茶农,促进茶农增收致富。


“合作社是品牌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载体,通过统一供苗、资助生产资料、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和品牌商标、对外销售的‘五统一’服务模式,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内部根据经营效益给予农民不低于净利润20%的二次分红,使基地农户能够得到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利益,如此一来,每一个订单生产都直接关乎着农户们的切身收成,不仅促进了茶叶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还带动了茶农们的种植采摘积极性,助力增收致富。”王光熙介绍,目前,松萝茶业品牌合作社会员达2039户,累计带动周边劳动就业200余人,茶农人均纯收入年增2000元以上。


“黄山是全国出口绿茶的重要集散地,茶叶更是休宁县支柱产业,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做强做优茶产业,练好‘内功’,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提炼品牌精髓,扩大商标经济效益,助推黄山茶叶走向海外市场。”品牌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仅使企业年营销收入稳健增长,产业增效,还为周边茶农们带来了真正利益,茶农们的钱包也渐渐鼓起来了!细细端详,徽派网格窗建筑风格的“王光熙”商标,似乎就是松萝茶业公司走向世界的一扇窗,窗外是被春日雨露润泽的一片茶田。(本报实习记者 刘娜)


专利“浇灌”飘香油茶


初春时节,当你来到安徽省舒城县河棚镇,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田里农户忙碌的身影。近年来,舒城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油茶种植条件,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素有安徽“油茶之乡”美誉的河棚镇,此前贫困发生率达到44%以上,2000年以来地方政府立足生态抓发展,注重科技搞开发,扩大规模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油茶产业化发展之路。如今,油茶已成为安徽省舒城县扶贫措施中的重要一环,上千个油茶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这里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油茶种植户脱贫致富。


专利培育“摇钱树”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树种之一,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舒城县多为低山丘陵地貌,其土质与气候十分适宜油茶生长。但起初因为优良品种少,缺乏系统性的丰产培育技术,全县油茶林总体效益并不高。


“如果没有技术做基础支撑,特色产业容易夭折,扶贫攻坚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位于河棚镇的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下称德昌公司)总经理詹文勇向记者表示。德昌公司在创办之初就秉着“与山区贫困群众共同致富”的理念,积极从事油茶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和育苗技术研发,选育的大别山1-4号2006年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油茶新品种,后来经过试验推广,大别山1号于2014年11月被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安徽省油茶良种,截至目前已在全省广泛推广运用,盛果期亩产效益达4000元以上。


在开展良种选育的同时,德昌公司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致力于育苗技术研发,目前共提交专利申请73件,28件获得授权,包括4件发明专利。其中,“一种油茶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的方法”(专利号:ZL201210184446.5)发明专利提供的嫁接方法不伤砧木,包裹时能将嫁接口完全封闭,保湿性好,使嫁接成活率达到97%,培育出大苗、壮苗、良种苗,而且操作简单快捷,使复杂的油茶良种芽砧嫁接变得易学、易懂、易操作。这些专利技术在各级政府和林业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被广泛推广应用。如今,油茶的经济效应日益显现,漫山的油茶树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产业拓宽“脱贫路”


河棚镇占冲村是安徽省省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村,该村贫困户普遍种植油茶树,由于前期没有掌握油茶树的培育管理技术,油茶普遍产量低、品质差,未取得应有的产能效益。2016年2月德昌公司董事长詹昌炳走访时发现了这一问题,随即与该村结成帮扶对子。德昌公司除了赠送贫困户2万株优质油茶苗,还派技术人员深入村里进行技术操作示范,让农户掌握栽培原理和修枝、施肥技术,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能随时联系技术人员。当地农户逐渐掌握了油茶树的丰产培育技术,油茶树长势良好,品质得到大幅提升。2019年占冲村的油茶获得了丰收,加上套种在油茶地的花生、黄豆,预计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


2015年起德昌公司建立扶贫就业园、农村劳动力就业实训基地,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并在油茶生长的关键时节派出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办田间技术学校,就油茶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培训,手把手地教农民掌握种植、丰产培育的关键要领。


“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是德昌公司在发展中探索出的新路径,德昌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种苗和丰产培育技术,以比市场优惠20%的价格满足贫困户农民种植苗木需求,对合作社、种植大户负责种植管理,既扩大了种植规模,解决了农民种植油茶的技术难问题,又解决了公司种苗销售问题,实现了双方共赢,推动了油茶产业化发展。目前在德昌公司的带领下,共有120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实践证明,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专利保护作保障的“德昌模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扶贫脱困之路。近年来,舒城县将油茶产业作为山库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德昌公司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延长产业链,以油茶深加工的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舒城县已有舒城油茶种植企业5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每亩油茶收入最高达3000多元。舒城油茶的育苗种植以及茶油的生产销售已成为生产地域范围内茶农主要经济来源,在技术的支撑下,油茶产业化发展正让越来越多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李思靓)


地标造就“黄金茶”


湖南省保靖县是出了名的国家级贫困县,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保靖县认真贯彻落实产业扶贫精神,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不断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和行业管理力度,大力实施保靖黄金茶产业扶贫,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实现脱贫攻坚的新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正在秀美的湘西大地徐徐展开。


重视传承发掘护“宝”


“保靖黄金茶是湘西保靖县古老、珍稀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是保靖县独有的珍稀茶树品种。” 保靖县农业农村局“三品一标”业务负责人龙春华介绍,据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传说某道台巡视保靖六部,路经冷寨河(现堂朗乡黄金村),品尝该地茶叶后颇为赞赏,赏黄金一两,后人遂将该地茶叶取名为“黄金茶”,该地亦改名为“黄金寨”。


黄金茶外形紧结、微曲、白毫披露,色泽翠绿,有光泽,内质汤色黄绿透亮、栗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耐冲泡,具有“香、绿、鲜、醇”的品质特点,素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2011年7月,在保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靖县茶叶产业开发办公室将“保靖黄金茶”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靖黄金茶的发掘保护和品质传承开启了新的一页。


从1980年代开始,保靖县农业局就组织开展特异茶树种质资源黄金茶的研究,从自然留存的群体中选育出“保靖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等优良株系,同时完成制定了10个地方标准,涉及种性规范、种植、加工、冲泡等领域,为稳定传承黄金茶的品质及壮大产业奠定了基础。2006年,保靖县将黄金茶产业列为主导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让土家苗民脱贫致富成为黄金茶产业发展的目标。截至2019年,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11万亩,可采茶园7.5万亩,全年名优茶总产量800多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8亿元,利用“保靖黄金茶”原料生产的红茶、白茶、黑茶年产值近亿元。


在保护区域从事黄金茶种植、加工、销售的生产主体近百家,48家生产主体参与实施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的试点,一批生产主体积极落实有机生产措施,茶叶有机认证面积超过6000亩,带动有机培管面积近4万亩,保靖黄金茶在传承品质与发展创新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产业政策点“石”成金


2019年初夏的一天,吕洞山镇吕洞村村委会院子里人头攒动,村里116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齐聚一堂,等待村集体经济扶贫开发示范园资金分红。吕洞村位于吕洞山下,全村共320户13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95人。2015年,在保靖县茶叶办的支持下,村里实现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连结,发动群众种植保靖黄金茶两百余亩,每年返还资金6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资金,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目前全村共种植茶叶2800余亩,依托保靖黄金茶,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茶农的腰包也会慢慢鼓起来。”龙春华表示。


近年来,保靖县坚持以茶富民、以茶兴农、以茶扬县的理念,重点建设万亩示范园区,打造保靖黄金茶谷、保靖黄金茶岭和保靖黄金茶产业带。同时还出台了相关文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种茶大户在发展保靖黄金茶产业过程中,通过委托帮扶、流转土地、劳务用工、鲜叶收购、技术培训等方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紧密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已有35家茶叶合作社、茶叶公司、家庭农场与近1500户5000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2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直接带动了970户3500人增收,其中带动了400人实现当年脱贫。


“通过培强扶优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贫困户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产业脱贫攻坚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更宽了。”龙春华说。2020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告,保靖县实现了脱贫摘帽。“一两黄金一两茶”,满山青茶变成了真金白银,保靖茶农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本报记者 李铎)


非遗引来“七仙女”


阳春三月,盖宝村的油菜花遍地开放,明艳的金黄色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给这个风景如画的古老侗寨增添了勃勃生机。一群身着侗族服装的姑娘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或带你领略古寨的春光,或在山坡上唱起传承2000多年的侗族大歌,或与苗族阿哥交流非遗技艺,或在直播间里为家乡的清明茶代言。她们就是“浪漫侗家七仙女”,贵州省黎平县盖宝村旅游业形象大使,以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宣传侗族特色风景和人文,实现产销对接,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早在2018年底,盖宝村就已实现了全面脱贫,走出了一条“非遗+互联网”致富路。


一年脱贫


有着“侗乡之都”美称的黎平县,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盖宝村是黎平县下辖的一个古老贫穷的侗寨。2018年初,吴玉圣来到盖宝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经过一个月的调研,他发现这里完整地保留了当地古老的侗族非遗文化,小溪、鼓楼、花桥依旧,每到夜幕降临,青年男女行歌坐月,弹唱琵琶歌,围着篝火跳舞,处处展现着原生态的风貌韵味,风景如画,恍若世外桃源。其中,“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琵琶歌”“侗戏”“蜡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才是盖宝村真正的宝贝。”吴玉圣认为,如果能把盖宝村独特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或许能转化成经济效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起初,吴玉圣打算在全村集资20万元用来拍摄视频和运营账号,但未被村民理解。无奈之下他以风险担保的形式,从村委会“借”出5万元,开通了快手号。起初账号并未引起关注,偶然间他从村里一位老人那听到了关于“七仙女与琵琶歌”的传说受到启发,立即从村里挑选出7位侗族姑娘,组建“浪漫侗家七仙女”团队,由她们作为“形象大使”,用原创短视频加直播的方式介绍唱侗歌、织侗布等侗族文化和浪漫的侗寨生活,展示黔东南侗寨原生态的非遗文化,带动当地产品销售。“浪漫侗家七仙女”快手号拍摄上传的第一条宣传视频,点击量超过80万,这给了吴玉圣极大的鼓励。


快手账号开通一两个月后,“浪漫侗家七仙女”粉丝涨到两三万,不仅有了稳定的直播收入,还带动了侗族民族服饰等当地非遗手工艺品的销售,也引起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形象代言人还登上了央视、湖南卫视等平台。这给盖宝村带来巨大改变,村里的贫困户收入增加,到2018年底,盖宝村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


非遗扶志


一年时间内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重要的是激发村民们致富的积极性。2019年底“浪漫侗家七仙女”快手号已经有30多万粉丝,一些粉丝慕名而来,增加了当地的文化旅游收入。“浪漫侗家七仙女”还拓展多家网络平台,在抖音上、今日头条用短视频展示侗族文化,为地方物产“带货”,在短视频制作及直播中探索拓宽致富路。


短视频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收益,更是观念的转变。尝到互联网带来的甜头,村里许多年轻人开始回村寻找创业机会。盖宝村成立了专门培育乡村“网红”的“网红书院”,目前已培养了近30位乡村年轻人,为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网络人才积蓄了力量。


在带领盖宝村脱贫致富,将侗家的风景和人文景观通过网络展现给世人过程中,吴玉圣不断总结经验。在他看来,宣传要与产销对接,要注重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要重点发展旅游业。“浪漫侗家七仙女”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时,注重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传统文化内涵不能丢的同时又要富有时代气息。在做好宣传的基础上,盖宝村正在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与种植业,同时扩大旅游业,将村子里20多个景点串联起来,协调开发当地丰厚的文化自然资源。


盖宝村脱贫致富,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创新扶贫机制,助推产业发展,非遗等传统文化成为很多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而互联网的加持,则更有效地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