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传统文化 > 热点新闻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听:故宫畅音阁传来戏声

日期:2021-06-0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浏览量:
字号:

微信截图_20210603163032.png


故宫畅音阁再传戏声,一段段唱词如一首首悠扬的诗,妙喉婉转、吴侬软语。今年是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周年,故宫博物院内乾隆时期唯一保存完好大戏台——畅音阁昆曲登场。


畅音阁位于故宫博物院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坐南面北,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这座有上中下三层戏台的古建筑是清代乾隆时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层大戏台,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曾经,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端午、七夕、中秋、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生日等庆典,皇帝都要在宫中看戏。而畅音阁是专门“承办”重大节庆演戏的场所。史料记载,慈禧喜欢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慈禧等人当年在畅音阁看戏,有点类似于现在大家看电视的状态——戏从早唱到晚,老太后坐在炕上时候多,也有坐在凳儿上、椅子上的时候,也有溜溜达达站一会儿或者打后门出去遛个弯,或是睡会儿觉的时候,可是台上老是照常唱。


2017年,故宫博物院畅音阁修缮完成,并成为戏曲馆,以展示戏曲文物为主。


大戏楼由兴至衰,再到复兴的过程,同样发生在昆曲艺术上。明万历之前至清嘉庆初年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的阶段,《牡丹亭》《南柯记》《长生殿》《桃花扇》等经典剧目风靡天下。不过随着徽班进京,昆曲逐渐没落。1956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十五贯》,被称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自此,全国陆续建立起了七个专业的昆剧表演艺术团体。


微信截图_20210603162906.png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过渡条款”,2007年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5月18日,时值该项目入选20周年,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昆曲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


微信截图_20210603162832.png


此次在畅音阁举行的纪念展示活动,所选的剧目兼顾了昆曲艺术表现力的丰富与文化积淀的丰厚。《单刀会》是戏曲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关公形象所体现的“忠、义、仁、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符号和化身;钟馗捉鬼的故事深入人心,象征着辟邪除灾的吉祥寓意;《牡丹亭》和《长生殿》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代表作,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内涵。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说,这几部戏各有特色,兼顾了昆曲艺术表演力的丰富和文化积淀的丰厚。“几百年前,昆曲曾经在故宫演出。如今再次在故宫演出,感觉荣幸,也感受到了压力。未来,希望有机会登上更多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昆曲,爱上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