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实务探讨 > 其他 > 版权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AI+新闻”采写稿件利与弊

日期:2018-11-28 来源:知产力 作者:魏岳江,李珧 浏览量:
字号:

当前,“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逐渐渗透到新闻业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的浪潮改变着融媒体时代以人为主、新媒体技术为辅的编辑记者采访报道方式,采访智能机器人走进直播间、电视频道、网站,写稿机器人融入编辑行业,带来了媒体资源的重新洗牌,为数字新闻编辑记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迎来了数字新闻报道人机结合(即“AI+新闻”)的新时代。

 

仔细想来,“AI+新闻”到底会给新闻业带来什么?“AI+新闻”是否会发生侵权与被侵权?这是国外新闻界反复争议的热门话题。有专家们警告说,采写智能机器人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控制,引发诸如篡改、剽窃等难以想象的后果,同样地,侵权与被侵权不可避免。然而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尚未出台针对此类技术的相关条约。

 

目前,除谷歌之外,IBM、微软、脸书、雅虎、亚马逊等国外巨头,以及国内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平台,纷纷投资智能机器人领域,采写智能机器人已走进数字新闻报道的殿堂,其快速写作能力格外引人注目,让编辑记者刮目相看。如:日本开发了一个能够写小说的智能机器人,通过学习已逝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文风和用词,续写了他未写完的小说;美联社写稿机器人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云算法,瞬间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成为《福布斯》杂志的主客户;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给用户。

 

智能机器人不仅能足不出户写稿,也能与记者一起走出去采访。2018年全国两会,新华社推出的智能神器—“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全国两会舆情热词,15秒生产发布了史上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列出了“两高”报告里的高频词、新表述等内容,通过海量信息为网民带来2018年全国两会观察。新华社客户端5.0版正式上线,新增“多媒体类型推送功能”,开始试水新闻智能语音机器人“小新”在语音交互、原生AR、政务服务等战略性功能。除了传统的文字弹窗以外,GIF动图、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都可以直接推送到用户手中。

 

以上案例表明,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数字新闻报道的重要成员、编辑记者的得力助手,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但从目前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机器人思维简单、依靠人为控制,具有程序化、模板化等特点,主要采取基于模板添加关键词搜索信息摘编写作、提取关键词搜集内容后整理归纳,旨在发挥大数据在描述、判断、预测、信息定制、多向发布等算法功能,运用云计算、智能搜集、抓取、数据分析、智能处理等先进技术,对信息价值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重新排列组合,在第一时间用自然语言进行表达,最终生成一篇新闻稿件,具有快速、高效、可生成多个稿件版本、多种新闻体裁等优点,可以为用户定制私人大餐,并且可根据每位用户的需求采取不同写法、算法,仅需几秒钟内就能送达到用户,满足读者阅读体验。

 

至于智能机器人采写的稿件是不是原创?这个问题尚无定论。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对原创作品的解释为最初的或最早的创作作品或独立完成的作品。也就是说原创作品首先必须是首创,即以前没有公开发表过类似文章,也就说该文章在互联网上是独一无二的;其次原创作品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其他参考价值,否则,原创作品就是无木之本、无水之木。当然不可否认,原创作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别人的作品、参考他人的案例,但是一定要注明出处、作者和参考文献,更要有自己的新想法,产生理论火花,提升理论思想境界。从目前采写机器人发展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人的深度思维能力,未达到对抓取、搜集的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思考后得出其自己的认同,所以从理论上说,采写智能机器人生成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原创,倒不如说是“二手原创”。二手并不是一手,就存在机器人侵权行为。加之,人工智能机器人采写稿件,到目前为止还未注明参考文献、注明出处,自动生成的稿件也无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征求作者同意后引用并支付稿酬。

 

未来全球竞争就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的竞争,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照现行法律法规,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必须进行制止和打击。人工智能机器人既是侵权者,也是被侵权者,这方面的案例已经浮出水面。微软机器人“小冰”出版的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发表后一个月,网络上就出现了这本诗集的电子盗版。反之亦然,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盘收集、智能抓取、数据分析海量人类网络作品进行简单学习和重组加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的文章进行摘编、综合、归纳、梳理形成新文章,发生侵权行为也在所难免。前几年轰动业界的小i机器人与苹果Siri智能语音系统之间的纠纷就是由设计专利引发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新闻(网络)著作权案件呈现了由单一类型向复杂类型的转变,这既反映了如今权利人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增加了难度。比如,机器人就是机器,他是物不是人,所以机器人不是自然人,侵权案件中不可能直接接受法律裁决,那么到底谁来承担责任、谁是第一责任人呢?控制机器人的人、设计者、开发商、使用者单位、数据输入者、所有者等都难逃其责。所以,采写智能机器人创作物的著作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更为严峻的是,采写智能机器人的思维将逐步向人脑靠近,有时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而失去控制去完成采访任务、生成稿件,作出不当行为。如果在法律上仍不给予回应,则以后的发展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和纠纷。类似这样的问题亟需相关部门进一步起草出台针对机器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把机器人产权保护纳入人类的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并把采写智能机器人列为数字新闻(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首要,作为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务之急,鉴于人工智能机器人使用制度规定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新媒体单位派出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采访,一定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要图新鲜、争彩头而忘记了保护著作权就是保护智能机器人的原则。同时,要解决获取合法授权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授权机制,促进著作权人与新媒体单位之间的合作,不断完善对数字新闻原创作品版权的保护体系,确保智能机器人的使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资料:

 

1. 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强势出击 两会专题哪家强,网络传播杂志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3月15日


2. 彭训文:科技让两会更精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14日,第十版


3. 魏岳江:“人机一体化”何去何从,北京,中国文化报,2018年3月13日,第六版


4. 魏岳江:90%的记者将面临下岗?应学会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传媒内参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3月10日


5. 洪玉华、闫松: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媒体用了这些新招,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