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最高法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

发布时间:2025-04-23 来源:最高院知识产权法庭
字号: +-
563

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4月21日启动“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宣传周”,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同时发布8件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依法审理涉人工智能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介绍,2024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53万件,审结54万多件,结案数、审限内结案率平稳上升。她特别提到法院优化创新权益保护,依法审理涉人工智能纠纷案件。

陶凯元:支持人工智能依法应用,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健康科学发展。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AI文生图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路径,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

现在一提起,“AI文生图”“AI换脸”“AI换声”,很多人都不觉得新奇了,什么情形属于合理使用,什么情形构成侵权,始终是涉人工智能纠纷争议的焦点。上海易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小程序“某颜”,使用AI视频合成算法为用户提供换脸技术。陈某起诉说,这个小程序里的13段女子身着古装展示的短视频是自己在短视频平台实名认证账号中发布过的,仅在人物面部五官特征上存在差别,而“某颜”用户恰恰是可以通过观看广告或购买会员,将小程序上展示的视频中的人脸换成用户自己的人脸并进行保存。陈某状告“某颜”运营公司构成侵权,获得法院支持。

最高法民三庭综合办公室主任、二级高级法官助理马云鹏:法院认为,“某颜”小程序展示的涉案视频,系通过AI算法将原始视频进行局部替换合成,二者构成实质性相似。上海易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AI换脸”为卖点,提供平台、素材和技术,使用户能够在任意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换脸”方式使用原始视频,谋取商业利益,侵害了陈某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他的这种行为既非独创性改编,也不构成合理使用,也不适用技术中立抗辩。

值得注意的是,案件审理期间,法院向被告公司发出了司法建议,被告公司积极配合删除视频、履行算法备案手续等整改行为,作出规范经营承诺。陈某表示谅解并撤回停止侵权、赔礼道歉的诉请,法院判决被告公司赔偿陈某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7500元。

最高法民三庭审判长、二级高级法官白雅丽:本案判决明确了“AI换脸”不构成对原作品的独创性改编与合理使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网络服务者负有合理注意义务,不得利用算法技术侵害他人著作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平衡兼顾技术创新和权利保护,明晰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合法边界。这个案件也体现出,法院聚焦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和算法治理需求,促使企业加强对素材来源及生成内容的合法性审查和算法安全评估,强化知识产权和人格权益保护,引导企业规范数字化转型。

参与内测玩家剧透游戏角色被判赔偿50万

大家都知道,网络游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版本更新,新增角色、场景、剧情、活动等内容,以保持游戏关注度和产品活力。陈某作为玩家参加了上海米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一款游戏的内测并签订了保密协议,期间,未经允许对涉案游戏“知某某”等7个游戏角色实机形象,也就是可供玩家操控的游戏角色形象、技能效果、技能数据等测试内容和画面进行偷拍、偷录,并多次向第三人披露,被游戏运营公司起诉到法院。

马云鹏:审理法院认为,陈某违反保密义务,实施了偷拍、传播这些商业秘密的行为,理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商业秘密保护的实质是商业秘密给经营者带来的竞争优势,即便游戏角色已经因为版本更新而公开,但陈某仍不得披露其所可能掌握的测试游戏画面。判决陈某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原告公司发现玩家内测期间泄密后,先向法院提出诉前行为保全申请,上海浦东新区法院收到申请后48小时内依法作出裁定,责令陈某不得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其在参与游戏测试过程中擅自摄录的游戏内容。

白雅丽: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诉前行为保全裁定结合网络游戏行业特点,对申请人及时提供法律救济。判决针对游戏角色泄密情形,法院不仅保护游戏角色内容本身,还保护通过游戏版本更新提升关注度的经营模式,以及由这种经营模式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从而对提前“剧透”的行为给予有力规制。

适用惩罚性赔偿案件同比增长44.2%

最高法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法院在460件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44.2%。法院切实加大对关键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

最高法民三庭庭长李剑:审结“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6.4亿余元。该案入选“新时代推进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审结“离心压缩机选型”软件及技术秘密侵权案,对隐名设立同业公司,盗用原单位技术秘密长达10余年的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1.6亿元,以严格公正司法树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导向。

反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最高法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1月1日成立至2024年12月底,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垄断民事和行政二审案件282件,审结243件,其中2024年审结97件,认定构成垄断17件,同比增长4.6倍。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未来,最高人民法院将持续加强反垄断司法工作,准确适用反垄断法及反垄断民事诉讼司法解释,持续关注互联网平台、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民生、行业协会、自然垄断行业、行政权力滥用等领域的反垄断,坚决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助力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全国法院的审判指导和业务培训,整体提高人民法院反垄断司法能力和水平。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