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首用 成都知识产权审判步入智慧化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四川发布
字号: +-
563

“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太给力了!省时省力还精准!”一场紧张而有序的庭审结束后,双方当事人及代理律师纷纷为这项技术点赞。日前,成都知识产权法庭第五审判庭在公开审理的一起关于射钉枪的发明专利纠纷案中,首次应用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辅助庭审,将专利案件中最为费时耗力的技术比对环节压缩至半小时。由此,成都知识产权审判正式迈入3D智慧辅助时代。

两个大屏幕,一组新模型,一个新庭审

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发现某公司生产的射钉枪涉嫌侵害其专利权,遂提起诉讼。开庭前,原被告双方对枪体的内部技术结构,以及射钉发射时的运动原理各执一词,争议较大。

“要是在以前,我们得把射钉枪拿到法庭进行现场拆卸,和对方一点点比对内部设计,光是拆拆装装就得耗费一个多小时。有些小零件还得用放大镜反复查看。”开庭前,原告代理律师说,但是这次很不一样,法庭已经提前通过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完成了射钉枪的数字化建模。庭审现场不见过多的实物证据,两块高清大屏幕成了“主角”。

(案涉射钉枪3D实物证据模型正在屏幕上展示)

果不其然,庭审开始后,两个大屏幕上清晰呈现出涉案射钉枪的3D实物证据模型。“请技术人员放大被告产品的排渣散热孔,该处须向法庭详细展示、说明。”被告代理律师话音刚落,法庭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屏幕上的射钉枪便精准拆分、放大为15个零件,排渣散热孔装置也立即从整体模型中分离出来,每个零件的细节、尺寸都清晰可辨。

通过3D模型的360度旋转、任意缩放,双方能够全方位查看产品内部构造。短短半小时就完成了技术比对。“这个革新很不错,在屏幕上就能无死角地查看到证据的技术细节,还可以随意放大缩小,比对着实物拆解方便太多了!”原告代理律师感慨道。

(案涉射钉枪3D实物证据模型的动态拆解过程)

“2023年5月,我们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汇报工作时,看到了这项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深受启发。院党组高度重视,立刻组织力量研究如何让这项技术与审判各环节深度融合,真正减轻当事人诉累。在最高院和四川高院的指导支持下,我们经过反复摸索,终于让这项技术在庭审中落地见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诚强调说,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在办理技术性较强的案件时,迈入了“透明解剖”的智能辅助新阶段。但这并非要取代庭审中对证据的实质性审查,而是通过革新“看”的方式和“辨”的精度,打破空间阻隔查证技术微末。 

从“耗时摸索”到“精准透视”,技术质证实现质的飞跃

“证物的技术比对是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核心关键,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知识产权审判的难点和痛点。”上述案件主审法官袁晟翔坦言,以往审理专利案件时,为了确保技术比对的准确性,必须要求当事人当庭出示实物证据,现场拆解、比对细节等。但往往由于证物内部零件微小又繁杂,造成技术比对不仅耗时长,准度也不佳。而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的应用能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通过这项技术生成的3D实物证据模型能让证物解构式呈现,拓展观察角度。”袁晟翔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的优势,通过3D技术可将实体证物分解为各个零部件,并依托制图软件对证物的长、宽、高、截面面积等数据进行初步测量,并转化为可交互、可透视的3D实物证据模型。由此无需当庭破拆实物,便可实现零部件的自由拆装缩放,直观把握被诉侵权产品的空间构造。

其次,3D实物证据模型可实现动态模拟功能性技术特征并生成动画,生动阐述技术事实,使对被诉侵权产品是否落入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的判定由平面变为立体。除此之外,还能在庭前初步查明技术事实,同时完成证物信息即时翻译与传递,大幅缩短庭审中技术事实查明时间,提升裁判效率。

从“物理困局”到“数字新生”,证据管理难题破解

知识产权案件的实物证据往往种类繁多、体量庞杂,为证据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以往,为了减轻存储压力,只能定期清退证物,但这又会给后续案件重复查看证物带来不便。反复搬运证物的流转、管理成本也极高。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的应用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

“一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物证据数字化管理机制,实现了‘接收-登记-入库-3D建模-调用-出库’全周期规范管控。”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龚成介绍说,另一方面,依托建模技术,将实物储存转化为数字化存储,不仅进一步解决了大型设备存储难、危险实物证据无法存储的难题,还解决了大型实物证据体积大搬运难、构造复杂拆卸难、依赖照片质证效率低的庭审难题。同时,证物调用时效也不再受限制,随取随用。“其实早在2023年9月,成都中院就开始探索实物证据的数字化模型转化。截至目前,已完成531例案件所涉实物证据的数字化存储,占保管总量的37.6%。”龚成透露。

不仅如此,实物证据也能实现跨域无损直达,即一审法院可将数字化模型即时点击传送至二审法院,二审法官便可一键清晰复现争议焦点,提升审判效率与准确性。

“总的来说,凭借这种建模技术实现了实体证物全流程集约管理、低风险云端存储、跨区域无损流转的三大突破,构建起收得进、存的稳、传得快的证物管理新生态。”龚成表示。

从“技术壁垒”到“全景共识”,司法公信力持续提升

“3D实物证据建模技术的价值,不仅是对个案公正的‘技术背书’,更是对区域创新保护生态的系统性赋能,使司法裁判终点延伸为培育全社会‘尊创崇智’法治文化的起点。”上述案件技术调查官、专利审查四川协作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振如此评价。

王振解释说,在以往的技术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案件中,当事人、律师、法官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壁垒,而通过3D模型的静态解构与动态演示,将深奥的技术事实转化为可感知的信息,消解信息壁垒,降低了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门槛和认知难度,有效压缩了不同法律职业群体间的认知误差,让冲突双方清晰理解法院判决的事实依据与内在逻辑,使每一个司法结论都经得起透明化检验。

“更重要的是,随着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司法的严谨推理与事实认定过程不再神秘,有助于重塑社会公众对司法专业性与权威性的认知,还通过‘看得见的公正技术’为创新主体提供坚实可信证据支撑,增强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活力。”王振补充说。

没有了 下一篇下一篇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