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守护知识产权底线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漏洞”不可钻,游戏应有边界感

发布时间:2025-09-18 来源:徐汇检察
字号: +-
563

80、90 后的青春里,怎能少了《劲舞团》那热烈而绚烂的身影?它曾是无数年轻人释放活力、追逐潮流的舞台,是课间休息时热烈讨论的话题。然而,有人为了一己私利,制造外挂,破坏了游戏的公平性,让这份美好的回忆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2024年5月,一名制作《劲舞团》游戏外挂的“技术高手”刘某某,因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被判入刑。这场始于“技术分享”、终于“刑事犯罪”的案件,再次为所有游走于网络空间灰色地带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2022年9月,被告人刘某某未经《劲舞团》游戏权利人许可,自行开发了一款名为“A-Beat”的外挂插件。该外挂可以实现变更舞台场景、篡改歌曲分数排行榜等正常游戏无法实现的功能,破坏了游戏的公平性。

起初,他通过QQ群等平台小范围分享。然而因使用该外挂的多个游戏账号被游戏官方封停,刘某某一度停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他“卷土重来”,更新版本并再度发布,甚至设置任务门槛——只有完成其QQ频道特定任务的玩家才能使用。随着使用人数激增,该外挂对公司经营造成了严重损失,公司遂报警,刘某某被抓获归案。该案随后被移送至徐汇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外挂类案件常涉及“侵犯著作权罪”与“计算机犯罪”的争议,为精准识别罪名边界,承办检察官根据在案证据,从涉案外挂程序的功能和类型着手,聚焦犯罪构成要件相符性判断。经鉴定,涉案外挂程序未调用游戏原始核心数据,仅破解了数据格式、传输方式等游戏设定通讯协议,属于修改客户端数据类的外挂程序。

承办检察官表示,虽然刘某某制作的外挂未直接调用游戏核心代码,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符合侵犯著作权罪的主观要件,但其行为应当认定为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很多人存在‘免费分享外挂不犯法’的误解,这是极其危险的。只要程序具备侵入、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并提供给他人使用,即使不收费,也可能构成犯罪。”承办检察官宋珊珊说。

针对非营利性提供外挂程序的行为,如何准确认定境内用户人次进行定罪量刑成为关键。由于被告人声称用户涉及多个服务器,徐汇区检察院主动启动自行补充侦查,查明被害单位反外挂机制运行原理,将通过该机制检测出使用外挂插件程序的游戏账号与刘某某服务器中提取的游戏账号信息进行交叉验证,最终精准锁定1.6万余人次的使用规模,为定罪量刑提供了坚实依据。

2024年5月10日,经徐汇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徐汇区法院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判处被告人刘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利用技术手段破坏网络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承办检察官表示,“对于外挂、私服、盗号等违法行为,检察机关将持续加强打击力度,推动‘技术+法律’双轨并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广大玩家的公平体验。”

检察官同时提醒广大游戏玩家和开发者,要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抵制外挂程序,共同维护网络游戏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对于游戏企业而言,应加强技术防护和法律维权意识,及时发现并制止外挂行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和用户信息安全。

技术可以创新,但不可越界;游戏可以娱乐,但不能失序。在数字世界与现实法律交汇的今天,这一次的判决,再一次明确告诉我们:没有“漏洞”可以钻,没有“外挂”能够真正“无敌”。

没有了 下一篇下一篇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