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打鼓、弹古筝、给扇面题字……近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5国际版权论坛(下称版博会)在山东青岛举行,在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场馆内,众多形态各异、身怀绝技的智能机器人集体“秀才艺”,吸引观众观赏、拍照,成为展馆“最靓的仔”。而在各大论坛、主题活动、发布会等场景,“人工智能(AI)”更是热词,从技术应用到版权保护,特别是后者,虽已争议多年,但探讨热度依然不减,引发广泛关注。
此届版博会由中国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以“数智引领未来,版权创新发展”为主题,57个展团、超1100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全球版权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成果,深入推进国际版权领域交流对话。“我认为,现代著作权法在发展、变革中,一方面要保护传统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关照现代的AI生成作品,也即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有制度理性,更要有科学智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吴汉东在2025国际版权论坛上表示。
展会上“最靓的仔”
观众只需选定扇面内容,下达命令,书法机器人就立即化身为“书法家”,蘸墨、运笔、挥毫,一气呵成完成一幅扇面题字。在版博会山东展区,珞石书法机器人现场“创作”吸引很多观众围观。工作人员介绍,该机器人融合力控技术,能够自主学习、模仿书法家的动作,可以精准复现大师级笔迹。与珞石书法机器人同台亮相的,还有赛飞特机器狗、创客贴AI设计生态平台、孔子数智大模型等。山东作为此届版博会主宾省,展区设置“数智化的齐鲁版权”等板块,全方位呈现山东版权产业数智化成果。

机器人“书法家”
与山东展区类似,很多参展方都推出AI技术应用项目,成为展区的一大亮点。如在广东展区,机器人弹古筝表演引得观众阵阵惊叹。据悉,这台机器人结合运动控制算法,能演奏众多经典曲目。在安徽展区,打鼓的机器人同样吸引众多观众。工作人员介绍,只要把曲谱转化识别并导入系统,这台机器人就能实现即兴演奏。北京展区也推出“可灵AI”“AI智学伴”等前沿技术应用类版权项目,其中在“可灵AI”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观看依托“可灵AI”的算法与生成技术生成剪纸、京剧、皮影等非遗技艺的视频。在上海展区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全新上线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尤为吸睛。其核心功能覆盖AI自动识读、AI标引、AI标点和AI翻译,大大降低了古籍学习和研究的门槛。“十万个为什么智能问答科普平台”则应用AI技术,推出具备AI对话引擎的“小熊猫问问”“拍学机”等产品。
数智化水平高是此届版博会的一大亮点,在多家深耕AI领域的企业带来涵盖多场景的创新产品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第四届“青岛手造节”机器人展、数智竞技机器人表演赛等活动更展示出技术应用的勃勃生机,而对技术应用市场的分析、展望则更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在版博会“版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赵冰介绍,根据2024全球出版50强排名榜单及分析报告,数字化、跨领域转型正推动出版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出版业在数字化价值链下业务深度重组,AI加速了转型进程。而根据近日发布的全球六大出版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智化转型已是驱动当下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些出版集团已全面进入以AI技术为核心、云平台为基石、开放获取为重要方向的“数智化”阶段。如威立集团目前出版1700多种学术期刊,2025年将其中的1000种迁移至其旗下学术出版智能平台,将投稿、AI筛选以及同行评议工作流程整合。赵冰表示,这不仅是该集团新的收入来源,更重塑着科研生态系统。
保护探讨热度高
在AI技术得到应用的同时,关于AI版权保护的争论从未停息。此届版博会上,这一探讨同样激烈。
吴汉东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一些领域甚至是颠覆性的。其中,在著作权领域,其改变了人类智力劳动创作的方式和样态,由此引起著作权法两个方面的问题:主体问题与客体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需谨慎对待,让AI不仅可用,更要可控,应坚持人类作者中心主义的原则。“机器参与创作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但不可能和人一样取得作者的权利主体地位。”第二个问题即AI生成的内容包括文本、音乐等具有智力成果外观时能不能获得著作权法保护。对此,他认为,应该秉持谨慎的、开放的立场,让著作权法对AI生成作品以适当保护的空间。
在版博会“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禾从“独创性”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分析了AI生成内容对传统版权体系的冲击。在他看来,“独创性”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核心属性,当表达方式极为有限,则难以具备独创性。AIGC基于算法和数据规律进行内容生成,能处理海量乃至被人类视为“无限”的组合,实则均为“有限”表达。从形式逻辑看,AI生成内容的选择可能性远超人类,难以简单否定其独创性。然而,因其缺乏作者身份关联及行为可预见性,许多学者主张不应予以保护。他认为,是否保护并非单纯理论问题,更应从制度功能出发——著作权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服务于可盈利的创作行为。若AI高度普及,生成内容变得唾手可得、不再稀缺,其财产属性将弱化,保护的必要性亦随之消解。法律应适应技术发展,采取渐进式调整,避免制度突变带来社会动荡。未来,立法与司法应超越抽象理论,转向功能主义与现实利益的综合平衡。
AI版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国际复制权组织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在2025国际版权论坛上也表示,AI正在重塑创作传播和内容消费的方式,但也对署名权、获酬权等的理解提出了挑战。作为国际著作权组织联合会,他们主张提高训练数据集的透明度,为AI使用版权作品建立公平的许可机制,同时承认AI辅助产出当中的人类创造力。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统计,截至目前,2025年针对AI企业的版权诉讼已达50余起。对于AI著作权政策,各国持审慎态度,都在本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之内寻求着解决之道。”赵冰认为,对AI的研究与应用不能就技术论技术,而要坚持系统论的思想,将其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去考察,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我国版权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首页
上一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