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知产要案,尽在其中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创造性评述中技术启示的判断

发布时间:2025-09-30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赋青春
字号: +-
563

01【弁言小序】
 
技术方案是由技术特征表达的技术手段构成的有机整体,不仅包括技术手段本身,还涵盖了各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判断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启示时,如果仅在现有技术中寻找看上去与区别特征相似的技术特征,或将现有技术中技术手段的局部技术特征进行机械拆分,而不考虑技术特征对应的技术手段与技术方案中其他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将会导致对于所述技术手段在现有技术中所起作用认知的偏差,以及创造性技术启示判断的主观化。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相同或相似技术特征时是否能够带来技术启示的判断进行解读和分析。

02【理念阐述】
 
创造性判断“三步法”的第三步为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该步骤既包括对现有技术公开事实的认定过程,也包括基于认定事实进行的法律适用过程,相比于“三步法”的第一步、第二步,更容易带入主观性的内容。为保障创造性判断结论的客观性,在对技术启示的判断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区别特征本身是否被现有技术公开,还应当关注该特征所对应的技术手段在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与技术方案中其他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判断现有技术是否给出了将区别特征应用到最接近现有技术中以解决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启示。

在具体应用中,不仅需要考察技术手段本身是否被对比文件公开,还要从技术方案整体上考虑对比文件与本申请在技术领域、处理对象、工作原理及发明目的方面是否相同。对于技术方案中出现的相似物质、相同的实验测试,需要结合实验结果实际反映的内容对上述物质在技术方案中所展现的性质和发挥的作用进行客观判断。

如果结合现有技术综合判断所述技术手段与该技术方案中其他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可以认定所述技术手段在现有技术中所起的作用与其在本申请中所起的作用实质上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使用该技术手段解决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动机,则现有技术并未给出将所述技术手段应用于最接近现有技术以解决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启示。

03【案例演绎】
 
本申请涉及石墨烯量子点敏化层状氢氧化铽的制备方法,主要步骤包括:(1)制备层状氢氧化铽;(2)用离子交换法处理层状氢氧化铽,合成柠檬酸根插层的层状氢氧化铽;(3)水热碳化处理柠檬酸根插层的层状氢氧化铽,得到石墨烯量子点敏化层状氢氧化铽。

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对比文件1公开了有机敏化剂插层的层状氢氧化铽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合成层状氢氧化铽;用有机阴离子苯甲酸插层层状氢氧化铽得到苯甲酸插层的层状氢氧化铽。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相比主要区别技术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采用石墨烯量子点敏化层状氢氧化铽,而对比文件1采用有机敏化剂苯甲酸敏化层状氢氧化铽,且具体的制备步骤有所不同。根据本申请说明书的记载,本申请利用石墨烯量子点作为敏化剂对层状氢氧化铽进行敏化,以提高稀土元素的发光效率;虽然本申请的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其发光效率高于对比文件1以苯甲酸作为敏化剂,但是两者采用的敏化剂种类不同,敏化剂种类的选择实际上属于本申请对最接近现有技术作出的贡献。因此,基于上述区别特征,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另一种敏化剂敏化层状氢氧化铽的制备方法。

对比文件2公开了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柠檬酸盐插层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之后采用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量子点插层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技术手段,同时对比文件2还公开了荧光测试表明使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二维层状结构插层石墨烯量子点有利于提高其荧光性能。

从文字描述的角度看,对比文件2公开了与本申请步骤(2)(3)相似的技术手段,即首先制备柠檬酸根插层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之后采用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量子点插层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同时公开了对上述样品进行荧光测试,对比文件2似乎给出了采用石墨烯量子点能够增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荧光性能的技术启示。但随着对对比文件2整篇文献公开内容的解读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深入了解,可以发现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1的技术方案,无论在技术领域和处理对象,还是工作原理及技术目的方面均不相同。具体地,对比文件1与本申请相同,都属于发光材料领域,处理对象为层状氢氧化铽,敏化原理为当敏化剂的特定能级高于稀土离子最低激发态能级且二者差值相匹配时,发生稀土离子荧光效应的增强,即敏化剂对稀土离子产生敏化作用;对比文件1在层状氢氧化铽中插入敏化剂苯甲酸目的是增强氢氧化铽的荧光性能。对比文件2属于吸附剂领域,处理对象为石墨烯量子点,通过均匀分布的石墨烯量子点所拥有的高比表面积、多孔结构等特性,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对比文件2目的是提供具有高吸附效率的石墨烯量子点插层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剂。

对于技术方案中出现的相似物质,即对比文件1的层状氢氧化铽与对比文件2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两者虽然都是层状金属氢氧化物,但其在各自技术方案中所展现的性质和发挥的作用完全不同。具体地,对比文件1中的层状氢氧化铽与本申请相同,其中稀土铽具有荧光性质,层状氢氧化铽本身用于发出荧光。而对比文件2中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不含有稀土铽,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不具有荧光性质,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本身不发出荧光。由此可知,对比文件2虽然提及对石墨烯量子点插层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样品进行荧光测试这一手段,但该测试反映的并不是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本身的荧光性能,也不是石墨烯量子点对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荧光性能的敏化效果。

对于对比文件2公开的荧光测试所反映的内容,结合现有技术可知,石墨烯量子点本身具有荧光性能,并且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性能与其分布状态有关。均匀分布的石墨烯量子点相较于团聚状态的石墨烯量子点,由于避免了荧光淬灭,表现出更强的荧光性能,因此,对比文件2中出现的荧光测试所反映的是,由于石墨烯量子点的均匀分布,使得石墨烯量子点插层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样品相较于石墨烯量子点发生团聚的样品,呈现出更好的荧光性能。同时,本领域熟知,对比文件2中作为吸附剂的石墨烯量子点,其吸附性能也与分布状态密切相关。当石墨烯量子点呈现聚集状态时,由于比表面积的下降、吸附点位的掩盖等原因,相较于均匀分布的石墨烯量子点,其吸附性能也呈下降趋势。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比文件2虽然涉及了荧光测试,但其实质上反映的是石墨烯量子点本身的荧光性能,测试结果用于反映石墨烯量子点的分布状态。对比文件2正是利用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性能、吸附性能与其分布状态之间的正向对应关系,用荧光性能来反映吸附性能,验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二维层间结构对于石墨烯量子点分布状态的影响,从而获得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石墨烯量子点插层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剂。

在清楚理解了对比文件2中荧光测试所反映的内容后,可以更加明晰对比文件2虽然公开了向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插入石墨烯量子点这一看似与本申请相似的技术手段,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在对比文件2中只是起到限位作用,其目的是使石墨烯量子点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二维层间结构之间呈现均匀分布,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在对比文件2中对荧光性能并无实质贡献。

综上所述,虽然对比文件2公开了向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中插层石墨烯量子点以及荧光测试的技术手段,但本申请和对比文件1的处理对象是层状氢氧化铽,插层手段的作用是采用敏化剂增强铽的荧光性能,荧光测试显示的是氢氧化铽的荧光性能;而对比文件2的处理对象是石墨烯量子点,插层手段的作用是利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二维层间结构对于石墨烯量子点的限位作用达到防止石墨烯量子点发生团聚的技术目的,荧光测试显示的是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性能,测试结果用于验证石墨烯量子点均匀分布的技术效果。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2的基础上难以想到石墨烯量子点能够实现层状氢氧化铽的敏化,没有动机采用石墨烯量子点代替对比文件1的敏化剂苯甲酸对层状氢氧化铽进行敏化。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向层状氢氧化铽的层板之间插入石墨烯量子点是本领域敏化层状氢氧化铽的常规技术手段。因此,虽然本申请相对于对比文件1仅是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但该技术方案并非显而易见。

通过以上案例的演绎可以明晰,在判断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启示时,应当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确定现有技术是否给出了改进的动机。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现有技术中出现的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手段,更要关注该技术手段与技术方案中其他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综合判断现有技术公开的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否与本申请相同,从而客观判断现有技术是否给出了将区别特征用于解决发明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技术启示。

没有了 下一篇下一篇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