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知产要案,尽在其中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商标篇

发布时间:2025-05-07 来源:麻城市场监管
字号: +-
563

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抢注和山寨各种商标的行为似乎只在中国发生,但实际上,商标抢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围绕商标的争议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全球大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些中国企业在国外遭遇商标抢注的案例:

同仁堂日本商标抢注维权案

同仁堂,作为中国知名的老字号品牌,在日本遭遇了商标被当地企业抢先注册的情况。北京市药材公司随即以“同仁堂”作为广为人知的驰名商标为由,向日本特许厅申请撤销这一不当注册的商标。日本方面要求提供“同仁堂”作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证明文件。为了维护我国商标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我国商标局迅速展开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并正式认定“同仁堂”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最终,日本相关部门撤销了这一不当注册的商标。

 

王致和被德国欧凯公司抢注案

2006年7月,王致和集团计划拓展德国市场时,发现其腐乳、调味品、销售服务三类商标已被德国欧凯公司(OKAI Import Export GmbH)于2005年11月抢注,并于2006年3月完成公示。欧凯公司由德籍华人经营,主营中国食品进口,此前曾是王致和产品在德国的销售商。该公司还抢注了“白家”“洽洽”“老干妈”等近十家中国知名商标。

同年8月,王致和的代理律师向欧凯公司发出律师函。随后,王致和公司接到欧凯公司运营商中咨货运公司的电话称,想要拿回商标,必须付出一定代价。于是,2007年初,王致和向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欧凯恶意抢注、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

2009年4月23日,慕尼黑高等法院对王致和诉欧凯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一案作出终审判决:欧凯公司不得擅自使用王致和商标,否则将对其处以25万欧元的罚款或对主要负责人处以六个月监禁;欧凯公司应注销其抢注的“王致和”商标。至此,备受关注的王致和诉德国欧凯恶意抢注商标案,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讼争,最终以“王致和”商标物归原主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案号称“中国知识产权跨国维权第一案”。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起中国企业在国外以原告身份进行的商标诉讼案,也是国内企业在海外胜诉的第一个知识产权官司。王致和案的胜诉不仅挽回了品牌声誉和市场准入权,更推动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结语

在商标注册的过程中,许多面向国际市场的公司往往专注于国内市场,却忽略了国外的商标保护。尤其是那些拥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品牌,在国外遭受商标侵权的案例层出不穷。据初步统计,我国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遭遇抢注,以及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先注册。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采用“注册优先”原则,即谁先在该国注册商标,谁就拥有该商标的专用权,并受到该国法律的保护。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鉴于商标权的严格地域性,若希望其产品或服务进入多个国家市场,确保商标权得到多国法律的保护是必要条件。提前进行国际注册是企业商标权获得多国法律保护的起点。中国企业若要“走出去”,其国外商标注册必须先于市场拓展的步伐,实现“产品未动,商标先行”,从而防患于未然。

评论

在线咨询